语文教案

时间:2025-02-15 07:59:45
【精品】语文教案范文汇总8篇

【精品】语文教案范文汇总8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 篇1

  4 安恩和奶牛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想像和联想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走进主人公,感受文中人物美好的心灵。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对待动物不能只看到它的物质性的一面,同时也应该看到它的精神性的一面。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如果你拥有一只小动物的话,你将如何与它相处?今天,我们将跟随约翰尼斯·延森一起去看看他笔下安恩和一头奶牛的生活。

二、作者简介

约翰尼斯﹒延森(1873—1950)丹麦小说家、诗人。其中最出色的短篇是《安恩和奶牛》

三、整体感知

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阅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简要概括故事内容。

1、正音

腼腆miǎn tǎn锃zèng 干瘪biě

踌躇chóu chú锱铢zīzhū嶙峋lín xún

2、概括故事内容 1’—2’(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四、合作探究

1、初识安恩(那么安恩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根据第1节内容,谈谈安恩给你的最初印象。

2、再识安恩

a、进一步读文,划出课文中描绘四个买牛人和安恩的神态、动作、语言,来分析买牛人和安恩的`心理活动,谈谈你对安恩这个人物有哪些新的认识。

b、市集上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想买安恩的这头奶牛?这是怎样的一头牛?(备)

五、拓展延伸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人都喜欢养小宠物,给小宠物梳小辫子,穿各式各样的衣服,带宠物出去散步,你觉得这些人和安恩区别吗?为什么?

六、总结

难道只有我们人会感到孤单寂寞吗?奶牛也会的。能够把动物当作人来看待,也算是爱心无限了。我们对待动物不能只看到它的物质性的一面,同时也应该看到它的精神性的一面。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人和动物的和谐。

七、作业结合本篇小说,对安恩以前的生活进行合理想象,写一篇短文,不少于300字。

板书

安恩和奶牛

约翰尼斯﹒延森

初识:贫困、简朴、整洁、年老、瘦弱、勤快、安闲

再识:善良、爱怜奶牛、善解人意、不贪图利益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会认读“质”等重0个生字,会写“册”等重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体会川川对大自然充满兴趣的思想感情。

激发探索自然知识的兴趣。

3、激发探索自然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识字和写字。

教学难点: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教具准备:

1、生字词卡片

2、化石和矿石标本

3、学生课前搜集或教师提供有关地质方面的资料。

教学类型:精读课。

课时划分: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

你们听说过世界上最大而且没有文字的书吗?今天学习的—篇课文就能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2、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认真地阅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碰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揭示课题,说说课题中的“书”为什么要加引号,课文中的叔叔是什么人?结合理解“勘探队员”。

二、 朗读感悟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分角色朗读

三、分组议读

让学生各自默读“叔叔”说的话,想一想下面几个问题:

1、“叔叔”为什么把这块岩石称作是“一册厚厚的书”?

2、为什么岩石上会留下这些雨痕和波痕呢?

3、你知道读这本岩石书有什么用呢?除了书晒纳感说的,你还知道别的用处吗?

(在自读的.基础上,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思考结果)

四、汇报交流

1、各小组派代表在班上交流学习结果,师随即引导学生朗读有关课文内容、理解“雨痕”、“波痕”等词语。

2、默读“我知道”读后在小组里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一、认读词语卡片

地质 勘探队员 一册书 厚厚的 岩石

刨根问底 煤炭 宝藏 脚印 波浪

二、自读课文,相互交流

1、边读边思考:从“叔叔”说的话,你懂得了什么知识(读后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地质方面的资料、实物。

三、总结谈话

读课文最后一段,你能猜一猜川川长大后想干什么吗?

四、巩固识字,指导写字

1、复习本课要求认识和要求会写的字。

2、启发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记住字形。

3、书写字的笔顺,边指导边书写。

4、学生写字,师随即指导组织评议。

五、拓展阅读

绿色情报员

植物科学院请小燕子选一批绿色情报员。

一大早,小燕子刚飞出,就被小桃树拦住了。

“你能干什么?’”燕子问“我能预报农时。”桃树对小燕子说,“我一开花,农民伯伯就得忙着种谷子。”

“好,算你一个。”燕子飞过一片胡杨树林,胡杨树叫住了她,小燕子问:“你有什么本领?”

“我能报告地下水。”胡杨树说:“不信,顺着我的身子挖下去,准能找到地下水。”

这时,山坡上的篦子草又喊住了燕子:“我可以报名当土壤化验员。”

小燕子有点儿弄不懂,篦子草说:“我喜欢长在钙质土壤中。”

“噢,原来是这样。“小燕子语音刚落,那边的蓝玫瑰又说话了:“我也能做情报员,我的脚下就有铜矿哩!”

“花朵能报矿?”“小燕子掏出小本子记下、,还有什么花有这种本领?”蓝玫瑰花说:“七瓣莲能报锡矿,蝴蝶花能报锌矿。”

忙了一天的小燕子高兴极了,这一天,她增加了多少知识呀!

六、课堂作业

重、完成课后练习“我会填”,先独立完成,再同桌交换,订证。

2、书面补充句子:这本书能告诉我们,哪里埋着煤炭,哪里藏着铁矿,它还能告诉我们。

< ……此处隐藏4394个字……评改

出示一个片断,师生共同修改。

②自主修改

语文教案 篇6

目标:理解作者所写的桥之美;与中国石拱桥比较,感受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理解一些难句的情味。

课时:两课时(课内指导一课时,课外自读巩固一课时)

第一课时(课内指导)步骤:

○导入

○简介作者:吴冠中1919年生,中国现代画家。

○在早读课读过书的基础上,快速阅读课文,(或看播放有关画面)思考:在作者看来,"桥”美在何处?你对此有什么感想,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提示:这篇课文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美术工作者以独到的视角,引领我们用“另一种眼光”去看我们此前虽感觉到美好而说不出好在何处的景物,这些景物在此时焕发出新的灵性与生命力。

画家眼中的桥有什么特殊的美感呢?学生先思考或回答,教师再明确指导:

概括地说,是桥在不同环境中,起着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即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第一个例子,是写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厚厚实实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第二个例子,是写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与弱、轻与重之分,有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种种不同,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差距如此之大而仍能和谐统一,可能就在于桥有着经过精心设计的轮廓吧。

第三个例子,是写长桥之美。长桥一般建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同时,如前所说,桥是人们劳动的成果,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似乎也具有了生命。

第四个例子写的是形式比较独特的桥——风雨桥,作者没有明言桥所起的作用,不过,我们不妨做一些揣测。如,从作者说风雨桥上的廊和亭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再结合我们欣赏国画的经验,可以想像得到,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

在以上四个例子中,桥或为主体,或为陪衬,或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但都与周围景物成为和谐的一体,共同构成入画的景致。

随后,作者比较概括地写桥普遍具有的形式作用: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这是对作者眼里的“桥之美”的进一步补足。文章以《清明上河图》里的“虹桥”及乡间小桥为例,指出通过桥能构成丰富的画面。此后作者宕开一笔,开始结合具体实例谈桥与周围景物要互相衬托、呼应的问题,作者是所举实例基本上持否定态度。

语文教案 篇7

创意说明:语文课须重视朗读,诗歌更应在朗读中领悟。这个教案以读带讲,以讲带析。学生朗读,教师指点,气氛越来越醇浓,使读者神思飞越,沉浸在神话般的意境之中。朗读,还可以在读中驰骋想象,创造出美妙的意境。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二、明确目标:诗歌,是诗也是歌。诗歌的朗读,如同吟唱歌曲,尤须细心揣摩。今天,我们要在训练读的基础上,学习这首诗。

三、诵读:

一读,要读准字音,做到字正腔圆。(难字略)

二读,要读准节奏,注意轻重、快慢。

三读,读出意象,即画面。

a.农家丰收图;b.霜晨归渔图;c.少女思恋图。

四读,注意诗歌所创设的氛围,读出感情。

a.松弛,闲静;b.宁静、悠远;c.清静、柔美。

全诗应读出清柔、舒缓的感觉。

五读,读出自己的感受、见解,这种朗读是一种个性化朗读。

以“_____________用(写)得美,美在_____________”的句式,对自己感受最深的词语或句子加以品析。以下可供参考:

1.“栖息在农家”“游戏在渔船上”“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中“栖息”“游戏”“梦寐”三个词用得美:

栖息:用拟人的'手法,将虚无的东西(秋天)视象化了,创造出松弛、闲静的氛围。

游戏:虚实相生,在作者眼里,秋天就是如此清逸、闲适。

梦寐:少女朦胧的感情深藏在心中,仍在梦中回忆。

2.“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饱食:拟人手法,写丰收之景,下文“肥硕”亦写丰收之景。

3.“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既写丰收,又写景,一箭双雕。

4.“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矛盾之美,体现清远的境界。

六背读。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设想: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篇教学设计旨在立足文本本身,教师适度的引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目的:

一、明确诸葛亮的政治蓝图及策略;

二、了解诸葛亮的远见卓识以及锐利深刻的战略眼光。

教学难点:

目的1。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提起诸葛亮,我想大家都知道,你记得哪些关于诸葛亮的词语、诗句、故事、对联,说出来让同学们一起分享。今天我们学习新课文《隆中对》,你们肯定会对诸葛亮有进一步的了解。

(以故事、对联等引起学生求知的兴趣)

二、老师介绍《三国志》,范读课文。

三、生准备分小组比赛朗读课文,为课文正音、正字。

四、学生分成四人小组,参照课文注释,自己解读课文,有问题的',做上记号。老师巡视指导,然后集中解答疑难字句,充分相信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交流,能够解决疑难问题,为进一步探究做好准备。

五、布置作业: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研读课文,了解诸葛亮的政治蓝图及策略,解决课后习题一。

一、请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讨论:

(用原文回答)

1.刘备的现状:刘备为什么会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2.天下的形势:曹操、孙权、荆益二州。

3.在此形势下,诸葛亮为刘备设计的策略及政治蓝图是什么?

二、再读课文,你如何评价诸葛亮?与同学交流一下。

三、布置作业:完成短文:我眼中的诸葛亮。

第三课时

一、本节课进行比较阅读,将小说中的诸葛亮与史书中的诸葛亮相比较,小说家进行了哪些艺术加工?

二、关于诸葛亮还有哪些故事?请同学们课后阅读《三国演义》,研究诸葛亮的战略在小说中是如何演绎的。通过图书馆、网络等多种渠道,进一步了解诸葛亮的一生,谈谈你的感受,写在周记本上。

《【精品】语文教案范文汇总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