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电与磁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电与磁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科学电与磁教案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过程与方法:
做通电直导线和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能够通过分析建立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科学史上发现电产生磁的过程。意识到留意观察、善于思考品质重要。
【教学准备】
1. 学生自备:一号电池
2. 教师准备:电池盒、小电珠、灯座、导线、指南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00多年前,人们对电和磁的了解十分的有限。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发现了一个有关电和磁的秘密。你们想知道这个秘密是什么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重现历史上那个伟大的时刻。(板书课题:电和磁)
(二)通电导线和指南针
1. 奥斯特当年正在用一个简单的电路做实验。桌上有老师准备的材料。请你们先用这些材料组装一个简单电路。
2. 学生活动
3. 当时在奥斯特的实验桌上放着指南针。这个指南针的指针一头指着北,一头指着南。当接通了电源的导线靠近它时,奥斯特突然看到一个现象……你们想试一试吗?
4. 学生活动
5. 有什么发现?对这个发现你们有什么解释?
6. 通过短路的方式,你们会看到更加明显的现象。再试试。
(三)通电线圈和指南针
1. 奥斯特在发现了这个现象之后,连续几个月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想知道这是为什么?他又做了几百次类似的实验。其中就有这样一个实验。像P49那样把导线绕成圈,然后通上电。用它来靠近指南针,又会发现什么?
2. 学生活动
3. 汇报:你们又有什么发现?在哪种情况下指南针偏转的角度大?
4. 经过这些实验之后,奥斯特虽然没有做出太多的解释。但是他却用铁的事实证明了:电可以产生磁。随后他的发现又得到了牛顿等科学家的.进一步证实和发展。为我们解决了很多生活中的问题。
5. 考大家一个问题:你今天带来的电池里还有电吗?能用什么方法证明?
《电和磁》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上《能量》单元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统领并开启本单元,继而研究电磁铁、小电动机、电能和能量、能量与太阳等小主题。教材由 “让通电导线靠近小磁针”、“制作一个电磁铁”和“电磁铁也有南北极吗?” 三部分组成。教材的编写思路也是非常清晰的:通过“通电导线靠近小磁针”的实验了解电流能够产生磁性,然后做一个电磁铁进而研究电磁铁的南北极的问题。
科学电与磁教案2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感知油水分离的现象及几种粮食在油水中的沉浮现象。
2、初步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3、培养幼儿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及乐于猜想的意识。
活动准备:
凉白开水、花生油、一次性透明杯、筷子、记录纸、笔、几种食物(花生、黄豆、大米、芝麻)分装在盘中。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探索欲望
1、猜一猜:杯子里装的是什么?
2、试一试:想办法辨别杯子里是什么?导语:我不知道它们是什么,但我知道它们是无毒的',用什么办法才能知道他们是什么呢?你来试一试。
3、说一说:杯子里装的是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二、实验:观察油水分离现象。
1、猜一猜:假如猜把油和水倒在一起,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2、幼儿实验、观察。
1)把油和水倒在一起,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2)用筷子搅拌几下,再次观察,“你又发现了什么?”
3、 小结:油和水倒在一起后,油和水是分开的,而且油总是在上面,水总是在下面。
三、实验并记录四种粮食放在油、水中的沉浮现象。
1 、猜一猜:“今天,来了许多粮食朋友,你们看看都有谁?”“它们想在油、水中游泳,请你把它们一个一个放进杯中,猜一猜有什么奇妙的事情发生?”教师介绍记录纸,然后让幼儿把猜想的事情记下来。
2 、幼儿实验、观察,并把实验结果记录在纸上。
3 、交流实验结果
1)同伴间相互交流实验结果。
2)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交流。、
科学电与磁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认识电流的磁效应。
知道通电导体的周围存在磁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与条形磁铁的磁场相似。
理解电磁铁的特性和工作原理。
2、过程和方法
观察和体验通电导体与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初步了解电和磁之间有某种联系。
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认识电与磁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界的奥妙。
重、难点:
1、 试验探究电流的磁效应的规律。
2、 探究通电螺线管的磁场规律。
教学器材:
电脑平台、磁体、小磁针、电源、导线
教学课时:
2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静止后的磁针指南的一端叫 极,又叫 极,指北的一端叫 极,又叫 极。
2、同名磁极相互 ,异名磁极相互 ;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 发生的。
3、磁场的方向是这样规定的:小磁针静止时 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 ;可以利用带箭头的曲线来描述磁场,这样的曲线叫做 。
4、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叫 。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试验“猜一猜”
利用隐蔽的通电螺线管吸引小铁钉,让学生猜是什么物体?
磁体对进入磁场的.物体会发生作用,能否利用人工作用产生磁场、控制磁场?
进行新课:
1、电流的磁效应:
试验:53页图8.2-2示,结果
结论:通电导体的周围有磁场,磁场的方向跟电流的
方向有关,这现象叫电流的磁效应。(这试验叫奥斯特试验)
思考:为什么手电筒、普通电线通电时吸引力好像不存在?……如何增强磁场?(做成螺线管,也叫线圈,如……开始的试验)
2、探究:通电螺线管的磁场
猜想:通电螺线管能否产生磁场,磁场可能与哪种磁体的相似?
(1)试验:54页图8.2-4示
(对比条形磁体)
结论: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与 磁体的磁场相似。指出N极、S极
猜想:改变电流方向,磁场方向会不会变化?
(2)试验:54页图8.2-4示,但电流方向相反
结果:
结论:
指出图8.2-5中的N极、S极讨论:能否利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普遍性的规律?(参考55页提示)
(3)安培定则: 右手握螺线管,让四指弯向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则大拇指所指的那一端就是通电螺线管的N极。
练习:判断一些通电螺线管的N、S极
3、达标练习:课本后50页 “动手动脑学物理”
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1、 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2、 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
1、重点磁场的含义,以及磁感线的含义,比较抽象,应重点分析。
2、 多试验。
科学电与磁教案4
活动内容:
《可回收利用的垃圾》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丰富有关可回收利用的垃圾方面知识。
2、通过操作对垃圾进行分类并尝试用废品进行手工制作。
3、培养幼儿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
教学难点:
对废旧材料进行手工制作。
教学准备:
废旧物品若干、旧电池、课件、胶棒、剪刀、贴纸等。
教学过程:
一、请小朋友介绍自己带来的可回收利用的垃圾,说说它们可回收到哪一类垃圾?能用来制造成什么?
二、观看课件。
1、今天张老师带来了一个好玩的'小游戏,里面也是有关可回收利用的垃圾的,我们一起来看看。
2、观看课件一:对垃圾进行分类。把三个盘子上的垃圾分别放到“可回收物”、“不可回收”、“有害物品”中,并请幼儿说说理由。
3、观看课件二:对垃圾进行加工。
刚刚我们把垃圾进行了分类回收,现在我们要对这些可回收的垃圾进行加工制作出新的制品来,我们把这里的垃圾分成了四类,你们知道是哪四类吗?(纸、塑料、易拉罐、玻璃)
三、对废旧物品进行手工制作。
1、小朋友,刚刚我们在课件中看到四类可回收物经过专门的机械加工成了新的制品,那今天我们这没有专门的加工机械,我们要怎样才能把这些垃圾变废为宝呢?变成好玩的、好看的、好用的东西。
2、今天张老师带来了几个玩具,你们看看它们是用什么做成的。这些玩具好看吗?那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做做啊?你们看张老师也收集了很多垃圾,现在就用你们的小手做出好玩的、好看的东西来吧。
3、幼儿进行操作。
4、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
科学电与磁教案5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探索影子,获取有关影子形成、变化的具体体检。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3、激发幼儿探索影子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活动准备
1、一只灯或手电筒等光源。(作手影游戏用)
2、幼儿用书画面“这些手影像什么”。
活动过程
1、激发幼儿对影子的注意。
“小朋友,你见过影子吗?”“什么时候会有影子?”(太阳光、电灯光照着我们的时候就有影子了)“还有什么东西有影子?”(树、花、房子、动物等)“为什么会有影子呢?”(幼儿猜测并讨论)用手电筒做实验,使幼儿知道因为物体挡住了光就有了影子。
2、引导幼儿观察物体的影子及变化
“请你到外面看看自己的影子是什么样的?”“请你再找一找、看一看,还发现了哪些影子?它们是什么样的'?会不会变?为什么会变?怎么样就使自己没有影子了?”(我们把光的位置改变了,影子变会改变,躲到阴暗处,就没有影子了。让幼儿改变光照的位置观察影子的变化)
3、引导幼儿阅读幼儿用书,玩手影游戏。
“下面我们来玩手影游戏。老师用手做一个影子,让你们猜这是什么?然后再跟老师学着做好吗?”师生共同做手影游戏。“我们变了这么多手影,你们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同手影吗?”(手的不同姿势形成了不同的影子)
活动建议
启发幼儿注意晚上在马路上,路灯照着自己的影子有什么变化。
科学电与磁教案6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图片,了解几种动物爸爸妈妈爱宝宝的方式。
2、愿意积极参与活动,初步学习看图表述自己对图意的理解。
3、在老师的鼓励下,积极遵守游戏规则。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教学挂图。
活动重点:
了解几种动物爸爸妈妈爱宝宝的方式。
活动难点:
能看图表述自己对图意的理解。
活动过程:
一、找朋友,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1、齐唱歌曲《找朋友》,请幼儿找到自己的好朋友:小朋友们都找到自己的好朋友了,你喜欢他吗?那你用什么方法告诉他你喜欢他?
2、鼓励幼儿用各种动作表达自己对朋友的'喜爱。
3、爸爸妈妈都是怎么喜欢我们的呢?
4、:无论好朋友还是爸爸妈妈都很喜欢我们,对我们喜欢的方法也不一样。其实小动物们也有表达自己喜欢的方法。
二、逐一出示图片并引导幼儿看图,了解几种动物爸爸妈妈爱宝宝的不同方式。
1、这是谁?小企鹅在哪里?为什么它要躲在爸爸的袋袋里呢?
2、这是谁?你找到了小袋鼠了吗?它在哪里?小袋鼠在妈妈的袋袋里会怎么样?
3、蚂蚁宝宝住在哪里?它们的洞穴是谁挖的呢?
4、这只狗妈妈在做什么?只有一只狗宝宝吗?狗宝宝在吃奶时,表情是怎样的?我们一起来学一学。你在做这个表情时心里怎样啊?
三、游戏:爱的密码。
1、幼儿根据歌词里说的动物名称,找到朋友,表达出喜爱的动作。
科学电与磁教案7
活动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感知各种材料的强度不同,从而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2、让幼儿感知材料的强度与外在因素(长短、大小、宽度)的关系,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观察、讨论、实验,培养幼儿良好的科学态度及合作意识。
活动准备
普通餐巾纸或皱纹纸、牛皮纸条、塑料纸、玻璃弹子、木棍、绳子、挂钩、宽胶带、容器(可用塑料饮料瓶瓶底或冰琪淋杯子代替)、弹簧秤。
活动过程
探究活动一玩一玩,感知材料的强度。宽、窄、长、短不同的塑料带、皱纹纸及牛皮纸,让幼儿想办法动手试一试,看一看哪种纸最牢。
探究的问题:
用三种材料不同、大小相同的纸提重物,哪种纸的力量最大?试一试。把相同长短、宽窄的皱纹纸、塑料纸、牛皮纸固定在木棍上,再在纸的下端系上一个小容器。一名幼儿向容器中放玻璃弹子,另一名幼儿记录,看一看一共放了多少玻璃弹子后纸才被拉断,记录下玻璃弹子总数。比较三种不同纸被拉断后玻璃弹子的`总数。说一说我的发现。
(1)塑料纸力量最大,牛皮纸的力量也不小。
(2)皱纹纸力量最小。探究活动二探究的问题:用同一材料,相同长度、宽窄不同的纸挂重物,谁的力量最大?幼儿实验。说一说我的发现。
(1)同一材料中,当长短相同、宽度不同时,纸条越宽,它的力量越大,挂的重物越多。
(2)细纸条的力量最小。
活动结束
1、盛玻璃弹子的容器不宜太小,以便盛更多的玻璃弹子。
2、纸条不宜裁得太宽,以方便观察。
3、木棍可用筷子或铅笔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