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郎织女》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牛郎织女》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牛郎织女》教学反思1本篇课文篇幅较长,按故事的发生、发展、结局的顺序进行叙述,情节曲折生动,富于变化。
我首先介绍什么是民间故事,我国的民间故事相当丰富,如《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等。然后让学生初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想想每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尝试给相应的自然段编列小标题,同桌交流编列小标题情况。接着精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突出重点段落。理清牛郎与老牛、牛郎与织女、织女与王母娘娘的关系,在品读相关语句的过程中理解人物形象,这样能让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记忆更加深刻。
在复述课文之前,要求学生将课文的小标题自由朗读一遍,再齐读一遍。分四人小组合作复述,要求学生复述课文时,尽可能运用课文中质朴流畅、生动优美的语句。再请3到4 个人小组复述课文内容,并组织学生进行评价。
我给学生出了个小练笔:题目是《鹊桥相会》,请设想一下,如果牛郎与织女相会时,会说些什么?并提醒大家,不要写成“牛郎说,织女说……”的对话记录,而是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想当时这两个人内心会怎么想,把当时牛郎织女见面时的神态、动作刻画出来,就更生动逼真了。学生边写,我边巡视,看到了许多我意想不到的思维,孩子们的想法让我看到了他们思维碰撞的.火花。最后,让学生在课后收集一些人们耳闻目熟的民间故事,下次课在班上交流。
这节课的教学思路比较清晰,学生也比较有兴趣。只是时间有些匆忙,学生编写小标题的时间没有给足。因此,学生概括的小标题不是很准确。
《牛郎织女》教学反思2《牛郎织女》是一个美丽的民间故事,分别由天上的牛郎星和织女星衍化而来,充满神秘,充满浪漫。而整个故事语言优美,情节曲折,表达了几千年来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是一个百读不厌的故事。也许这就是民间文学的魅力吧,历经千锤百炼,经久不衰,是真正的艺术常青树。如何将这样的民间文学瑰宝展现给学生,我作了如下尝试:
课堂以“追求美好>幸福的生活”为主线,分为“体会织女之决”“ 体会爱情之美”,“感受王母之狠,牛郎之急,织女之痛,感情之贞”三大板块,使得整堂课脉络清晰,结构流畅。
充分挖掘教材内涵,让学生想象说话众仙女劝告织女的情境,以此来体会织女下嫁人间的决心;在《夫妻双双把家还》的音乐中想象人间生活的温馨美满;想象写话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时互诉衷肠的感人情景。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又走入了文本,走进了语言文字,体验了主人公的情感。
以较符合课文情境的过渡语创设 情境,优美的.音乐渲染情境,与课文相关的古诗词、唱词等丰富课文内涵,更好的展现了文本的内涵与人物的情感。因而学生学习投入,情动辞发,学习较有效。
许久没有上过如此酣畅淋漓的课了,但是还是感觉有明显的欠缺与不足。课堂前半部分略显拖沓,例如《夫妻双双把家还》音乐放了两遍,另一遍纯属多余,使得后半堂课仓促,特别是体会民间故事特点这一环节匆匆忙忙,草草收场,不可谓是一个遗憾。
追寻完美的课堂,这是一个遥遥的梦吧!
《牛郎织女》教学反思3课堂实录
4月28日的早晨,在胜浦中心小学六(2)班的教室里,一堂苏教版教材《牛郎织女》的语文课正在进行着。教师与学生关系在课堂上表示十分融洽,课堂教学氛围也热情高涨。突然……
生:老师,我有一个问题?
师:你有什么问题?请说。
生:我看了插图上的牛郎和织女,他们怎么都有青丝呢?
[一时间,我被愣住了!学生们也都仔细地观察起了这幅课文插图:织女跟牛郎一起来到牛棚,老牛在一旁见了,眉开眼笑的。的确,图上牛郎与织女额上发根处似乎都是青丝!怎么办?在备课时,我并没有发现这个问题。于是……]
师:你观察的真仔细。是啊,牛郎织女怎么都有青丝呢?是不是画家又画错了?
[因为我跟学生讲过,在人教版教材上有一篇课文《飞夺泸定桥》,那上面的插图就是画错了。画家把红军战士画成了个个都是走钢丝的杂技演员,双脚踩在铁索桥上,一手拿着枪,一手还在指挥,似乎在说:“同志们,冲啊!]
生(1):老师,牛郎织女的青丝是天生的,没方法!
生(2):因为他们太相爱了。俗话说: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所以,他们相思之时,青丝也就出来了。
(班内学生议论纷纷。)
师:那时,他们才刚刚相识与相知,也刚刚开始了相爱。他们还没有开始分别时的相思,哪来“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呢?
生(3):老师,我知道了,是因为他们追求时尚。
师:真的吗?他们特意将黑头发染成了白头发,为了赶时髦?就像现在的女年轻都将自身的黑头发染成了黄头发,赶时髦!
(下面有一位女生说:“现在将黑头发染成黄头发的,男的也很多。”)
生(4):或许是因为他们吃的饭菜都不好,营养不良,还睡不好,而导致他们有了青丝。
师:有一定有道理!
生(5):织女是天上的`仙女,在天上待了很长时间,到人间来就变成白头发了,或许是水土不符吧。据说牛郎也是天上的神仙,到了人间头发就变成白的了。
师:“天上人间,水土不符”而造成的,有意思。
生(6):老师,通过学习,我们应该知道,牛郎的青丝是因为他每天天不亮就被哥哥嫂嫂赶上山放牛,辛苦而来的;织女是因为她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都在不停地织布,为王母娘娘装饰天空,所以她才白了头发。
师:是啊,牛郎织女的青丝不是天生的,也不是相思而致,更不是为了赶时髦,最大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他们不停地工作、劳动而引起了青丝的出现。大家想象丰富,联想出色,学习得真不错。
[正当我结束这一问题讨论之时,又有一位学生要发言。]
生(7):牛郎织女为什么会有青丝?我认为有以下两种原因。第一种,所谓天上一天,地上一年,织女在天上生活了那么久,到地上来当然会长出青丝啦!而牛郎呢,是被织女污染的。
师:俗话说,有夫妻像,所以他们都是白头发。不过,就这么一会儿就污染了青丝,简直比“SARS”污染还快,真是不可思议。
(全班学生大笑。)
师:那么,你认为的第二种原因是什么?
生(7):牛郎的青丝是因为他哥嫂对他不好,而且还要起早放牛,过度疲劳再加上营养不良,才有了青丝。至于织女的呢,每天都要不时地织彩锦,非常疲劳,所以有了青丝。
师:是啊,如此勤劳而又善良的人,真是天生绝配。正如老牛最后所说“好心有好报呀”。
……此处隐藏9325个字……的勤劳善良,让他得到了老牛的帮忙,织女的爱慕。循循善诱也是一种更好的教学方法,给孩子充分的空间,意想不到的效果。
《牛郎织女》教学反思12《牛郎织女》是一个动人的民间故事。讲述了牛郎织女相爱但却被王母娘娘拆散,只能一年一度鹊桥相会的奇幻爱情悲剧故事。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语言通俗易懂,情节生动有趣。
因为学生对这个故事很熟悉,而课文语言又通俗易懂,所以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主要讲了四个小故事,我先给出第一个故事:相依为命。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文,按照老师给出的模式学着概括每个故事:相依为命——结为夫妻——临终嘱咐——隔河相望——鹊桥相会。学生通过小标题式的概括,了解了故事的主要内容。接着我让学生围绕课题,先来品悟课文主人公牛郎和织女的人物品质,学生边读边感悟,交流得很轻松。再让学生当堂完成了《补充习题》的第四题,品悟了王母娘娘的人物形象。最后,我以问题导入了文章的中心。①织女为什么会嫁给牛郎?②王母娘娘为什么要拆散牛郎织女?③牛郎织女的故事为什么会感动众人,流传至今?学生讨论之后,我加以点拨总结,学生对文章的中心就明白了。
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自主参与地巧妙结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人物的细致分析,问题的合作探讨,更深入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这篇课文的课后习题,要求复述课文。复述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吸收和积累课文中的语言材料。因此,复述应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复述的准备工作可以做得充分一些。如可以说一说课文各段的主要内容,理一理课文内容的`顺序,画一画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等。复述应在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复述时可让学生按课文的段落层次进行;也可以指导学生编列小标题式的复述提纲,供复述时参照。也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内容连起来,完整地复述这个故事。这样降低难度,由简到难,调动了学生复述的兴趣。
《牛郎织女》教学反思13《牛郎织女》是一篇篇神话>故事,说的是古时候一位孤儿牛郎在湖边的树林里结识了织女,织女同情牛郎的遭遇,留在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王母娘娘得知织女下嫁人间后非常愤怒,派天兵天将到人间捉织女回天庭,牛郎披上牛皮、挑起孩子就去 追 ,最后被天河隔开,后来变成了牵牛星和织女星的故事,赞扬了牛郎织女勤劳、善良的品质和他们真挚的感情。
课文语言平等朴实,但却寄托了劳动人民美好的愿望,对我国传统道德文化进行了一个折射。牛郎折射了我国农业社会中男性吃苦耐劳的品德,织女折射了我国农业社会中妇女贤惠淑德的精神。王母娘娘则代表了封建保守势力,折射了专制狡猾的丑恶嘴脸。我们让学生读民间故事的目的是透过故事情节,引发对价值观的正确判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透过平淡的语言,感受人物的精神内涵。课文语言写的很白,很质朴,但如何让学生领悟文字所表达的含义呢?我让学生读文后,根据相关点,进行复述,特别是有创意地复述,把平淡的语言说活,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复述中,领悟牛郎、织女各是个怎样的人。然后再读课文 2 、 3 自然段,学生有了更深的体会。
透过平淡的语言,引发深层的'思考。“听说织女要留在人间,姐妹们都很佩服她的>勇气。她们对牛郎织女说了许多祝福的话,便洒泪告别,飞回天宫去了。”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为什么仙女们佩服织女呢?学生们明白了织女爱慕的是牛郎的勤劳善良。同时织女放弃了荣华富贵,甘愿与穷困的牛郎生活在一起。然后再让学生们想象思考:姐妹们会说些什么祝福的话?这样学生们深入理解了课文,领悟了意思。
《牛郎织女》教学反思14《牛郎织女》是一个民间故事,故事语言通俗易懂,但却寄托了劳动人民美好的愿望。备课的时候我在想,学生们都早已知道这个故事了,在教学中,我应该怎么教才能更有效果?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显然不能停留在简单的了解故事、指导朗读的环节上了。所以我想应该引导他们透过故事情节,引发对价值观的正确判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在了解课文脉络后,我想让学生自己质疑,进行自主学习。在品读相关语句的过程中理解人物形象,理清牛郎与老牛、牛郎与织女、织女与王母娘娘的关系。在理清了故事情节,了解了人物关系后,我设计了人物评论这个环节,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故事中的人物的看法。这个问题的提出对课文的理解更有效果,我放手让学生来讲,从文本中理解,把品味、感悟还给学生。学生的发言能够结合课文里的内容谈自己的理解,他们认为牛郎是个勤劳善良的人;老牛是个位善解人的人 ;织女是个心地善良的人。学生在评论王母娘娘这个人物角色时,有的学生认为王母娘娘心狠手辣,破坏了牛郎织女的美好生活,可恨;有的认为王母娘娘残暴,不顾织女两个年幼的小孩,狠狠地推倒他们,可恶;也有的认为王母娘娘法力无边,划出天河把牛郎织女活生生的隔开。从他们身上寄托了劳动人民美好的愿望,对我国传统道德文化进行了一个折射。牛郎折射了我国农业社会中男性吃苦耐劳的.品德,织女折射了我国农业社会中妇女贤惠淑德的精神。王母娘娘则代表了封建保守势力,折射了专制狡猾的丑恶嘴脸。
教学由浅入深、照顾到不同程度的学生。每一次当学生发言之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之中学习和提高,充分发挥学生潜在的感悟能力与学习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牢牢抓住语言文字的训练,设计的问题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有效,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扎实,是我在这节课中的教学所得。
《牛郎织女》教学反思15今天,教学《牛郎织女》这一课,民间故事教学新尝试。课前我盯着教材,心想:这么长的课文,怎样教学才会既省力效果又好呢?如果根据教材内容按部就班地读读议议,学生肯定不会感兴趣。这时,目光转到人物特点上,脑子里突然冒出一个好的想法——按人物关系以及人物出现的先后顺序来教。
课堂上,我板书好课题“牛郎”“织女”(两人中间空开了几个字的距离)后,说道:牛郎是个可怜的孤儿,在织女之前,谁和他关系最好?它们是怎么形成这样的关系的'?老牛又是怎样报答牛郎的呢?从这里,你能看出老牛是个什么样的人?随着疑问的解答,学生知道了老牛的善解人意、知恩图报。
接着看牛郎和织女。这时我设计的问题是,他们俩分别看到对方身上什么优点,才愿意结成夫妻的?学生喜眉笑眼地浏览着课文,很快,就把这两个人的品质特点给概括出来了。牛郎勤劳善良,织女美丽善良且心灵手巧。
在感受了夫妻二人幸福的生活后我加了一个过渡句,假如故事到此结束,我们会觉得结局是多么完美,可是天不遂人愿,此时出现了另外一个人物——王母,她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学生马上说“坏!“”赖!”我示意学生根据具体的语言材料谈谈看法,学生在读文后用充分的证据说明了王母的冷酷无情、心狠手辣。
此时我又加了一个过渡语:牛郎织女被分隔在天河两边,假如故事到此结束,我们又会感到多么可悲,此时又出现了本文中最后一个重要人物——喜鹊,大家说说喜鹊怎么样?学生说:“很仗义。”
到此,理解课文,概括人物特点全部结束,用时三十分钟。这么长的课文,能够使学生始终处在兴奋状态之中学习,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我甚感欣慰。